Storyteller/蓋瑞王
3月19日(周六)在中國文化大學大孝館,舉辦了一場地球科學的學術論壇,活動為期一日,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共襄盛舉,也特別邀請了中國的學者來演講。本活動的舉行起因於學者們體認隨科技日新月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被加以檢視,藉辦理論壇來重新喚醒民眾反思科學與自然的關係,並期望改善生活環境。
上午在柏英廳安排了三場大型演講,首先由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紹臣博士討論全球暖化下,區域降水的變化趨勢及控制機制,他從研究結果中發現從1979至2013年間「強降水增強,弱降水減弱」的現象,顯示極端氣候的出現頻率增加;再來由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趙庚星院長,以遙測的方法分析黃河口墾利縣的土地利用變化,發現土地利用的高頻率變化,加強了生態脆弱性,並於演講最後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第三場則由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孫志鴻教授分享資訊整合媒介,提出「資訊的公開化促進公民參與,並能提升政府效能」,最後提出正在建構中的「智慧決策雲」系統,期望提供民眾便宜而實用的問題解決方案。
下午在大孝樓七樓各間講堂則有不同領域的小型演講,內容涵蓋範圍廣泛:從遙測角度觀看地球氣候,討論地理學者於都市治理、文化治理的角色,我國能源現況探討,以生物學角度探討生態變遷,地震減災現況與展望,到各類考古學研究等。參與聽講者眾多,活動直至下午四點半才宣告結束。如此充滿熱情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分享彼此對地球環境的重視,與所付出的心力,看似用生冷的科學手段,要解決的問題卻是熱的、有生命的,這樣的熱誠讓陰雨綿綿的周六消除了一些憂鬱氣息。
相關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誒~什麼是氣候變遷,台灣有因應對策了嗎?》- P.C.
《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地震?》-蔡佩京
《翻開慾望的一頁:能源演進史》-Ruei
《破解地震發生時間》-蓋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