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地震?

Share

Storyteller/蔡佩京 Painter/廖倩儀

天搖地動,地牛翻身,但小小的台灣島底下怎麼能住著這麼多隻大地牛呢?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板塊的隱沒碰撞也就孕育了地震的發生。

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2公分的速率往西北方移動,於台灣與歐亞板塊會合,台灣島因此為一地質活動極為活躍之地。板塊的相互擠壓運動,使得水平的地層開始產生彎曲(褶皺,fold),當彼此相互的作用力持續累積時進而有了破裂面的產生,即為斷層(fault)。然而當此力不減,便會在此破裂面上有了能量的累積,進而形成地震亦或以其他運動方式釋放掉此能量(如潛移等,creep)。

台灣外海,沿著隱沒帶(Subduction zone)發生的地震不勝枚舉,外海地震的分佈亦能勾勒出板塊隱沒的樣貌,外海的地震也常讓島上的我們感受到它正在釋放的能量,但其對台灣島上的影響就也相對較小了;然而除了隱沒帶的地震外,台灣島上也是地震的好發之地,不過一但有地震之震源(hypocenter)出現在了島上,可就不像外海地震一般可以轉身即忘了;台灣地小人稠,人口分布相當的緊密,無論震源出現在了北中南東,極有可能對台灣造成重大的災情,在人民內心留下難以修復的傷痛。

而台灣島上,以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斷層為主與台灣主要山脈平行,大家耳熟能詳的斷層,如「車籠埔斷層」於1999年9月21日能量釋放,對台灣全島造成了重大的災害,視為921集集地震。另外還有東-西向的斷層活動,此走向之斷層為北北東-南南西斷層之共軛存在,如1946年規模7.0的梅山地震,即為東-西走向的梅山斷層錯動所產生。尚還有因台灣西側北港高區、觀音山高區之阻擋,而產生了西北-東南向轉換斷層帶(transfer fault zone)的存在,然而此轉換斷層帶尚無明顯之地表露頭證明其之存在,雖有陸上之地震以此走向的破裂面發生,但目前皆以盲斷層來歸類這些沒有地表特徵的斷層們,而這種敵在暗,我們在明的關係,常常帶給我們意料之外的災害,因此對於盲斷層的分佈仍有待學者更進一步的加以研究。

如上段所述,這麼小的台灣,確有著這麼多型態的斷層存在,孫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我們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我們就要運用所有去了解它,在這地質作用活躍的台灣,地震的研究及預防將不僅僅只是科學家的工作,也需要大家一同去了解。

 

*對住家附近的斷層分佈好奇的讀者,可以參考網站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及便民查詢服務(http://fault.moeacgs.gov.tw/MgFault/),深入的去關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