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teller / 蓋瑞王 資料整理 / C.Y. Liao
TGA投票活動中的第三名人氣議題「地形學與地質景觀」,Geostory當然不會讓各位錯過了解它的機會,雖無法完全的展現這個議題的全貌,但期望藉這短短的報導,一瞥這個領域的人目前做了哪些事、有什麼成果。
今年該議程口頭報告內容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地質資料庫的介紹與應用,第二類則是地形學的學術研究成果。首先由王炫詠先生介紹工程地質資料庫《Geo2016》的最新功能簡介與其可行應用。地質資料庫的建立是長期以來政府一直在推動的重要計畫,該資料庫也是不斷的更新、強化,到現在出了2016年版,期望藉雲端系統建置,提供民眾更高的資源調度彈性、簡化資料蒐集流程、並幫助創新應用。最新版本預計於今年七月起到各學校測試,相信很快就能正式與大家見面了。
緊接著是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謝有忠博士分享如何將LiDAR技術應用於地表計算,他以草嶺崩塌地為例,以LiDAR技術分析崩塌地所跨越的卓蘭層與錦水頁岩蝕溝下切速率,發現岩性顯著影響侵蝕速率,此項研究重點在於相對過去的方法,以LiDAR技術可以得到直接的侵蝕速率證據,對於研究臺灣山脈剝蝕速率,有很大的幫助。
再來還有幾位研究者,分別使用野外露頭考察、岩心分析、定年法等方式研究古河道流向、河階地形成等議題,甚至藉此研究臺灣過去極端事件分布區域與發生機率,以評估再發生的可能性並有助防災措施規劃……最後則由本次主持人,同時也是臺灣地形學重要的研究學者謝孟龍教授,藉由阿里山區的水漾森林上游,幾個與氣候事件無關之古山崩紀錄,推認這些古山崩資料或許能做為古地震時序之參考。
在這些學術性研究中,可發現到學者們關注的範圍是地表地形的變化,完全符合字面意義的「表面研究」。對一般人而言,觀察露頭中的礫石大小、分布、排列方向,或是研究夾於沉積岩中的有機物質,給予定年等等工作,看似跟民眾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他們研究的成果卻常常能解決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生命安全。也就是說,這表面研究的功夫,與它能解決的問題,可一點也不「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