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GA看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實踐(綜合報導)

Share

Storyteller / 蓋瑞王

科普教育一直是學術端與生活端的重要連結方式之一。要做好這樣的連結,除了靠近生活端的人主動挖取知識吸收,學術端的人也得盡量把知識改造地容易消化。在這次TGA《橋接地球科學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議程中,就能看到在兩端努力的人,如何把中間的橋樑穩固好,讓知識的交流更加流暢。

 

學術端與生活端相互伸長的手

以周一下午的內容為例,師大地科系的陳卉瑄教授為能讓更多人理解地震學,並希望學術界能有東西回饋給社會,近年來,她與其他幾位優秀學者共同推動《臺灣地震學園》,希望將地震科學與防災知識介紹給中小學老師,並引領他們教導學生正確的地震知識。基本來說,就是希望培養一群地震志工。畢竟,臺灣的災害事件影響最甚的前幾名分別為颱風災害、洪水與地滑事件、以及地震災害。其中地震災害是最難預測也最難事先準備,這需要平日地震知識的累積,才能達到最佳的防災效果。

地調所也積極在這次議程中分享近幾年他們對科普的貢獻,除推動臺灣的One Geology(地質一體化)、建立全臺灣地質圖資料庫,以提供民眾或學校機關技術性的協助外,也努力推動《臺灣地質知識網絡》;該網絡透過「虛實整合」策略,推動地質知識專家服務、創意包裝地質服務等,也積極與其他單位交流、合作,如深入校園、建立師生防災觀念,辦理地質野外活動、將地質知識推廣至民間等,同時也在國際上積極推動臺灣的地質觀光,可見地調所對於地質推廣的用心。

地調所資料組組長正在介紹臺灣的地質圖。

學校的老師們對於地球科學知識的推廣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為了讓地球科學的教學內容更為有趣,也更貼近實際操作,老師們各出奇招,設計各種創意的實作活動。例如台中女中的劉承鈺老師為了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研究冰芯的過程以及了解科學家如何用同位素分析古氣候,而將計算過數量的小石頭(視為同位素)加入水中,製作成一個個冰柱,讓學生模擬切冰芯算同位素的過程。

台中女中的劉承鈺老師正在解說模擬冰心分析的操作過程。

另外,台中市立惠文高中的吳秉勳老師結合google map、空拍機、3D列印等技術,讓學生對中橫的區域地質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學校的資金與時間並不足以讓地科老師們能做那麼勞師動眾的活動,但他們也在低成本的狀況下呈現很棒的實作成果,如鳳山高中的陳國峰老師嘗試在交通方便的高雄市內尋找簡單又具教學意義的地質考察路線;萬芳高中的邱怡禎老師只使用紙張、筆、剪刀等隨手可得的文具,就能製作出好玩也考驗學生立體感的紙盒地質圖……地球科學是很強調觀察與描述能力的一門學問,如此次麗山高中的周家祥老師所表示,107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地球科學是非常適合發揮這個價值的一門課,而且他強調,在要兼顧課程進度不落後、學生也要有能力應付的情況下,地球科學的課程設計確實是可以有結構、且能在一學期內完成的。這給了地科老師們一劑強心針。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的吳秉勳老師利用3D列印技術,將中橫的地形地貌製成實體道具。

 

伸出的手如何緊握在一起?

因時間的關係,筆者只能參加其中兩天的議程,從這些內容中,可以看到學術研究者這端努力的伸出手要把知識傳出去,而老師這邊也努力的伸出手接收、並試著拋給孩子。但中間的問題在於:如何讓這些伸出的手相互牢牢握緊,建造好的橋樑?

再以《臺灣地震學園》為例,地震學與地震防災知識的推廣所遇到的問題,是民眾不一定買單,甚至老師們也不一定買單。原因在於,該網站所設計的遊戲內容與背景知識,不一定是老師們能快速具備的,當然更別說要推廣到國小的程度。也就是說,兩端的工作者對於知識難度分級的認知有差異。再者,陳卉瑄教授們雖提及他們想要把推廣對象從老師直接轉移到學生,但學生是否喜歡,是否有心力去了解它也是個問題。現在教育仍是升學主義至上,若是沒有好的誘因,學生寧可花更多時間在那些會考的科目。要讓每天都在補習的孩子們願意上網站練習其中的數據分析,難度很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老師們雖然與學生最為接近,但他們不一定能充分擔任「啟發學生」的角色。老師們平日授課受限於課綱、或教學進度,在有限的時間內不一定能做出有趣又具深度的活動,大多時間能夠穩穩地把課本內容教完就很好了。除此之外,老師平日還有班級經營、行政業務等事情需要煩惱,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學教授或是高端的研究學者在思考靈感與實際操作上,可能還比老師們更有自由度。但也不可能把操作重心都轉移到高端研究學者這邊,他們的思考具有自由度,但這是為了要解決前端科學的種種問題,而非全部用來思考怎麼推廣科學知識給民眾。所以,真要兩端的人認真經營科普教育的部分,大多時候可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困境其實可以靠第三方的幫助,作為兩端之間的實質橋梁。你可以想像,原本兩端的人想要握緊彼此的手,但因為兩者距離很遠,他們要花很多力氣才能牽到彼此;若有一人站在他們中間,甚至多一點人站在中間,他們可以省去很多力氣就能把橋梁搭建起來。這就是要靠以科普維生的公司,或是國家的科普教育機構來幫助,以他們為話筒,將地球科學推銷出去,絕對能省力很多。目前,也的確滿多人在思考地質知識的「行銷」,如此次議程中,來自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同時身兼《地質背包客》部落客的紀權窅先生,以自身的地質知識推廣經驗為例,討論要如何讓民眾感受到自己對地質的感動。

在網路發達的現今,很多資訊都能在網路上流通,網路也成為大多數人行銷商品的重要管道。問題在於,網路上的資訊那麼多,要如何讓民眾看到你的資訊?他認為圖像的行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人類是視覺的生物,若圖像鮮明有特色,就容易抓住民眾的眼睛,再更進一步吸引民眾了解內容。簡單的說,利用圖像的吸引力塑造本身形象、建立認同感、並傳達信念。

部落客紀權窅先生以日本地質公園為例,說明圖像行銷的優勢。

展示的手法也是科普推廣者可以思考的方向。國立臺灣博物館(後簡稱臺博館)這次在TGA分享了一種新的展覽方式:微型展覽。在規劃一個展覽時,必須思考展品的量,以及所需時間/空間/金費等成本。若有個展覽內容值得推廣、但又受限於展品量不夠、可負荷的成本較低時,該如何處置呢?臺博館以國外著名的珍奇箱(cabinet of curiosities)為發想,為這次的案例《遺跡解密特展》製造了一個專屬木櫃,裡面結合了推理劇場、3D列印(這技術真的超夯的)、以及立體投影技術,只佔據博物館小小的空間,就能完整的詮釋這次特展的概念,甚至在這次特展結束,這個珍奇箱還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展覽。相對於一般的大型展場,這樣的展示方式反而更加特別且吸睛。

現今,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科普教育,因除了兩端的人士努力產生連結之外,中間的幫手也很重要,彼此都施點力,整體所需耗費的力氣就少,但連結卻能更強。其中要時時記得,知識推廣時的難度要降低、與生活的連結性要高、包裝能力要更精緻(更生動有趣)。很高興在這次議程中,這些重要要素都被展現出來了。

 

延伸資料:

1.《台灣地震學園

2.《地震速報自己來

3.全球版_One Geology

4.台灣地質知識服務網

5.國家教育研究院_107課綱

6.地質背包客

7.遺跡解密特展